福建大腔戏专题片

[视频类型]:大腔戏

[下载格式]:MP4/FLV

[下载次数]:8

[视频时长]:未知分钟

内容介绍

大腔戏也称大门腔,据记载,它是福建省解放以来发现的最古老剧种,源于江西弋阳一带,距今已有670多年的历史,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,现仅存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。因"大嗓子唱高腔,大锣大鼓唱大戏"而得名。[1]
明朝中叶,大腔戏汲取了元末明初南戏一支流派"弋阳腔"的戏剧声腔以及青阳腔和徽池雅调,并糅合木偶戏和道教舞蹈,与山歌、民谣等相合,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大腔戏,主要流行于三明地区的永安、大田、尤溪、沙县等县、市。清代咸丰以后,由于小腔戏在闽西北地区流行,大腔戏开始走向衰落。到了20世纪20年代,不少大腔戏班先后解体,留存下来的戏班活动范围逐渐缩小。[2]
大腔戏粗犷古朴,代表剧目有《白兔记》、《金印记》、《中三元》、《葵花记》、《黄飞虎》等;行当分为“四门九行头”;唱腔结构为曲牌连套式,起伏大,音高亢,唱时大小嗓结合,"字多腔少,一泻而尽"。唱词多为长短句格式,属中洲音韵。锣鼓是大腔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。舞台陈设仅有一桌二椅,化装用色也只有红、黑、白三种。服饰则根据不同角色,设计出别具一格的"顺套",成为大腔戏的象征性服饰。
大腔戏的发掘和整理不仅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,而且揭开了1180多年前,唐长庆二年(822年)前的荆州楚国古音三音歌的奥秘。[3]
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戏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下载地址:

[ 下载第0集 ]

播放地址:

[播放第0集 ]